评论】
祖志:从 鲁迅 的 “硬译”说 语言 不能 跨越 系统
90 多 年 前,鲁 迅 和 梁 实秋 之间,因为“硬译”引发 过 一场 激烈 辩论。这场 辩论 来源 是 梁 实秋 对 鲁 迅 “硬译”的 质疑。辩论 的 最终 结果 是,梁 实秋 背负 着“资本家 泛走狗”的“罪名”落荒而逃。
抛开 这场 辩论 背后 的 政治 因素 不论,把 事情 还原 到 最初 状态,问题 的 关键 其实 是“硬译” 行不行 得 通 的 问题。从 语言学 角度 来说,这 是 属于 语言 能 不 能 跨越 系统 使用 的 问题。
为了 说清 这个 问题,我们 可以 先 把 鲁 迅 “硬译” 的 例子 例举 如下:“这 意义,不仅 在 说,凡 观念 形态,是 从 现实 社会 受 了 那 惟一 可能 的 材料,而 这 现实 社会 的 实际 形态,则 支配 着 即 被 组织 在 它 里面 的 思想,或 观念 者 的 直观 而已,在 这 观念 者 不 能 离去 一定 的 社会 底 兴味 这 一 层 意义 上,观念 形态 也 便 是 现实 社会 的 所产。”
我们 认为 梁 实秋 的 质疑 是 对 的。鲁 迅 的“硬译”是 以 外语(俄语)的 语法 规则 来 使用 汉语 词汇,表现 在 书面语 上,我们 看到 了 一个个 再 熟悉 不过 的 汉字,却 怎么 也 不 能 懂得 这些 字 排列 在 一起 是 要 表明 什么 意思。再 精确 点 说,鲁 迅 的 这段“硬译”,是 跨 系统 使用 了 语法,破坏 了 汉语 原有 语法 单位 的 组合 规则;这种 规则 一旦 被 打破,即便 这些 单位 听 起来 是 汉语 词汇,写 出来 是 标准 的 汉字,我们 也 是 读(听)不懂 它 了。
从 鲁 迅“硬译”的 例子,我们 知道 了,在 语法 上,一 种 语言 系统,是 不 能 使用 另 一种 语言 系统 的 语法 的。现在,我们 就 拿 汉 魏 六朝 的 例子 来 说明 语音 系统,也 不 可以 跨越 系统 使用 。
佛经 翻译 中,有 许多 梵、汉 词 对译 的 情况,而 这些 被 音译 成 汉语 的 词,就 被 认为 是 语音 系统 在 被 跨 系统 使用 着。这些 词,我们 随手 可以 举出 下列 一些:“佛”、“菩萨”、“罗汉”。
只要 略微 了解 这些 词 的 对译 情况,我们 不难 发现,这些 音译词,实际 上 经过 了 汉语 语音 系统 改造 :佛”、“菩萨”、“罗汉”分别 是 梵音“佛陀”、“菩提萨锤”、“阿罗汉”经过 汉语 音系 调整 的 结果。它们 共同 特点 是 都 去掉 了 汉语 里 听 起来 累赘 的 语音 成分。这个 事实 证明,只有 在 这些 词 被 改造 得 符合 汉语 系统 的 要求 之 后,才 真正 具有 汉语 系统 成员 的 资格。这 也 就是 为 什么 有些 语音 形式 很长 的 梵语 词,例如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始终 进入 不 到 汉语 里 的 原因。这种 现象,让 我们 联想 到 使用 满语 的 人,他们 习惯 把 汉语 里 借用 来 的 带[z]音 的 词,读 成 满语 里 的[ts]。原因 就是 满语 音系 没有[z],只得 用 它 自己 系统 里 有 的[ts]来 代替 。这 其实 是 语音 系统 不 能 跨 系统 使用 的 另外 证据。萨丕尔 在 《语言论》中 说 “借用 外国 词 总要 修改 它们 的 语音。”
必须 承认,近代 以来 受到 西方 文化 影响,汉语 里 出现 了 许多 外来词。但 那些 词 的 构词 方式 其实 都是 汉语式 的。那些 起初 不 那么 汉语式 的 词,不是 在 使用 过程 中 被 淘汰,就是 被 最终 改造 成 符合 汉语 的 形式。即便 那些 被 认为 是 纯 音译 的 词 如“沙发”等,也 是 汉语式 的 构词 方式。更 不论 那些 像“电话”等 用 汉语 语素 通过 意译 而 形成 的 词。近现代 中国 来自 西方 的 概念,很 大 一 部分 来自 日语 的 转译。我们 对 这些 通过 日语 转译 词汇 的 结构 进行 分析 发现,它们 都 符合 汉语 自身 规律 ;虽然 那些 概念 不是 汉语 里 原有 的,但是 表达 那些 概念 的 方式,却 是“如假包换”的 汉语 模式(它 抛弃 了 日语 书面语 里 用来 记录 音节 的 假名)。在 这里,我们 可以 得出 结论:即便 是 一种 语言 表达 自己 系统 里 不曾 有过 的 概念,使用 的 也 是 自己 系统 的 表达 方式。
上面,我们 从 语法、语音、语词 上 证明 了 语言 系统 的 不可 跨越性。我们 认为 一种 语言 成分 被 认为 跨越 系统 使用,就 应该 保证 它 的 纯洁性,即 没有 经过 借用 系统 改造 过。在 这里,我们 不 是 要 否认 各个 语言 之间 可以 借用,而是 不 承认 这种 借用 是 跨越 系统 使用,因为 这些 借用 多少 都 经过 了 本 系统 的 改造,成为 了 系统 内 的 东西。
近些 年 以来, 诸如“vcd”等 纯 字母 词,直接 在 汉语 里 使用,很多 人 都 认为 汉语 的 纯洁性 被 打破 了,汉语 的 系统 正在 随 之 而 改变。汉语 的 系统 将来 会有 怎样 的 改变,我们 不做 这样 没有 意义 的 预测,至少 现在 汉语 系统 没有 改变。衡量 一个 系统 有没有 被 打破,必须 至少 还要 遵循 两个 标准,它们 是 类推性 标准 和 普遍性 标准。比如“vcd”这样 的 词(姑且 称 它 是 词 吧),是 没有 类推性 的。我们 不能 类推 所有 类似 的 外来词 可以 在 汉语 里 使用,它们 更不 具备 普遍性。因为 除了 极少 几个 这种 词,绝大 多数 的 英语 词 不能 就 这样 在 汉语 里 使用。我们 认为 像“vcd”这样 的 词,应该 归到 借用 的 行列,只 不过 这种 借用 是 直接 借用 外文 字母,连 在 书面 上 被 翻译 成 汉字 的 环节 都 省 了。但是 这种 借用 有 一个 前提:就是 借用 这些 词 的 国家 或 民族 至少 有 相当 部分 的 人,对 这种 被 借用 语言 比较 熟悉;假定 这种 被 借用 语言,我们 绝对 多数 人 都 感到 陌生,这种 借用 也 就 不会 发生。这 也 就是 为什么 这种 借用 现在 极少 发生 在 俄语 和 汉语 之间 的 原因。
因此,我们 认为 认定 语言 是否 跨越 系统 使用,必须 考虑“纯洁性”、“类推性”和“普遍性”3 个 条件。上面 所举 的 各个 例子,都 没有 一个 能 同时 具备 上述 3 个 条件。它们 要么 具备 类推性、普遍性,却 不 具备 纯洁性,如 日语 转译 的 借用;要么 具备 纯洁性,却 不 具备 类推性 、普遍性,如“vcd”。所以 都 不能 认为 是 跨越 系统 使用 语言。
我们 认为 语言 各个 层面 上 的 借用 都 是 存在 的,这 是 语言 作为 交流 工具 在 当今 语言 频繁 接触 的 大 环境 之下,必然 产生 的 结果。但是,即便 是 借用,就 像 萨丕尔 所说 的:“语系 具有 借 音 不 影响 到 语言 本身 的 音韵 格局;借 语法 成分 只 限于 次要 的 关系 成分,并且 语言 是 语言 本身 的 沿流 上 已经 预兆 了 的。”所以,我们 不 认为 语言 跨越 系统 使用 的 情况 存在,因为 鲁迅 的“硬译” 和 上述 语音 语义 等 方面 的 论述 证明 了,一旦 语言 跨越 系统 使用,那么 连 语言 作为 一种 交流 工具 的 意义 都 把 不复 存在。
参考 文献:
[1] 彭 泽润.李 保嘉.语言 理论(第5版) [m].湖南长沙:中南 大学 出版社,2009.
[2] 爱德华.萨丕尔.语言 论 [m].北京:商务 印书馆,1985.
[3] 叶 蜚声.徐 通锵.语言学 纲要[m].北京:北京 大学 出版社,1997.
[4] 鲁 迅.鲁迅 全集[m].北京:人民 出版社,2005.
(王曦 点评:语言 借用 现象 日益 频繁。如何 在 翻译 中 科学 借用 值得 研究。)
【彭 泽润:这 篇 评论 理论 应用 得 最好,事实 也 典型 丰富。】